穿越今昔-為什麼拉丁美洲都有舊城(歷史很長所以我寫的很長)
拉丁美洲是一個地理名詞,也是一個歷史名詞。
拉丁美洲也是一段重複的歷史。
大部分我們對拉丁美洲的歷史認知停留在:哥倫布抱著前往東方的美夢航行至加勒比海一帶,自以為終於到了印度而稱美洲原住民為「indios」。後來探險家亞美利哥(Amerigo Vespucci)發現那裏根本不是東方,於是美洲便以此人命名(Amerigo後英文改成America)。(這個故事告訴我們「發現」是運氣好,而「定義」更加重要)
故事回到15世紀的西班牙,哥倫布先生曾經到達加勒比海四次,此舉正式掀開人類史上的大浩劫(是褒是貶難以各有擁護者)。歐洲人聽到有甜頭爭相要分一杯羹,畢竟「新大陸」廣茅的土地和資源比歐洲應是要大上幾千起萬倍,最後西班牙和葡萄牙拔得頭籌,以經線劃分:現巴西一代歸葡萄牙,其餘則歸西班牙。(歷史課本要讀好,所以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除巴西以外都講西文而不是墨西哥文、阿根廷文之類的)
日不落的帝國西班牙當時簡直呼風喚雨、叱吒風雲,從小島開始征服:波多黎各、牙買加、古巴,所經之處兵敗如山倒。1521年攻佔墨西哥,之後陸續往下一路佔領,把幾百年的瑪雅、阿茲提克和印加文明暴力摧毀,天主教旗幟插滿佔領之土地。西班牙除了帶來大量病毒瘟疫還有各種文明產物,順勢將其精良的建築技術和街道市政的格局搬進所到之處,也就是我們今日看到那些美輪美煥的殖民式建築風格。
不能否認西班牙對美學還是相當有素養的,由於西班牙南部屬於炎熱的氣候,把這些建築搬進熱帶國家一點都不違和。通常這種建築擁有堅實的白牆、赭紅屋瓦頂、牆壁上上大量鮮豔的色彩,相襯的建築結構和拱門拱窗以及美得讓人難以挑惕的窗花。成排的市街門口直接對向外街,二樓陽台往外延伸至街道處,道路旁高起一截步道供人行走。另外這些網格狀鋪排的街道之中總會穿插著宮殿般低調奢華的教堂,大多值到今日還在使用。
如果是有錢人家或城堡,還可見到前中後院、走廊、天井、外部長廊(corredor或portale)即極美而對稱的樓梯,有機的建築工法,木質調梁祝地板、吊燈...工整的設計混合文藝復興巴洛克前的風華。這些作為西班牙第二代、第三代的避世家園,毫不保留的體現西班牙對美感和生活的追求,至今看來完全沒有退流行。
-
舉凡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古巴!你能不對哪些彩色樓房、繽紛的街道極度嚮往嗎?那些老建築甚至也從不一種翻修,外觀看起來反而保存了繁華落盡的矜持與驕縱!
墨西哥Guanajuato、Oaxaca、Chiapas等等被公認為墨西哥最美城市或排名在Pueblo Mágico裡面的地方幾乎都是殖民式建築風格,每天看到每次被美傻!San Cristóbal de Las Casas比較樸實,磚頭色屋簷讓我有一種身處「閩式」建築的錯覺。
瓜地馬拉安地瓜Antigua,直接叫做「舊城」,那裡的舊是真舊,道路還是鋪石子道路,汽車開進來都一跛一跛的。整個城都是世界文化遺產,人們就在裡面生活、買賣、一年一度的聖週,安地瓜的「舊」讓它成為中美洲最觀光的地區之一。
巴拿馬的Casco Antiguo(老城區),名符其實的殖民式建築,是大家最愛巴拿馬市的地帶;哥倫比亞的Cartagena、Guatapé,大家都是為了那些彩色建築而去,照在陽光底下更顯得耀眼豔麗的色彩,讓人每天都有如散步在童話故事裡。
我們無法改變歷史的傷痛,西班牙從此流進拉丁美洲的血液中。總是在走過那今昔之後,遙望現代城市相對於保存下的殖民建築,反而嘆息文明進程並沒有讓人們對美和生活的素養變高,對舊有事物反而眷戀起來。
這些所謂「舊」的地方在時光中只怕並非怨恨吧!在某種時間的渲染下成為了現代拉丁美洲人的「家」的認同,也是外國人對於拉丁美洲純然的記憶。
走下來每個地方一直有很雷同的氛圍,好像歷史在每個地方都不斷重新上演!不知道大家在中南美洲旅行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呢?
除了上述舊城,還有哪些是令你印象深刻的呢?
其實哥倫布還是有在一些地方留有蹤跡,比如地名Colombia、哥大黎加幣值colones,巴拿馬Colón...你們有發現嗎?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墨西哥58同城看到的,谢谢!